很遗憾,因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无法获得最佳浏览体验,推荐下载安装谷歌浏览器!

沧州旭曦供应防爆防水工作灯​/LED节能工作灯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挺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017-05-16  来自: 沧州旭曦数控机床附件制造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649

沧州旭曦供应防爆防水工作灯/LED节能工作灯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挺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产品精雕细琢,是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其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简单地说,“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和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呼唤“工匠精神”,代表着社会对工艺本身纯粹追求的回归。就在去年,《咬文嚼字》杂志发布了“2016年十大流行语”,“工匠精神”入选。“工匠精神”迅速流行,成为制造行业的热词。李克强总理曾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东台市,“工匠精神”多有体现,近日,记者与多位“工匠”们面对面,听他们讲一讲那些关于执着和追求的工匠故事。
 
  “工匠精神”是一种时代需要
 
  《韩非子·定法》中说:“夫匠者,手巧也……”可见手艺精巧是工匠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现代社会中,工匠包括手工艺人、技术工人以及普通熟练工人等。而“工匠精神”,则蕴含着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等深刻内涵。
 


  在东台市,“工匠精神”多有体现。江苏华阳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总工程师丁郁华便是其中一位。“我觉得‘工匠精神’是一种时代需要、一种社会导向,作为工匠就必须要专注、钻研,这也是‘中国制造’品质革命的必由之路。”走进华阳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厂区,印象中气派、宽敞的厂房并没有出现。这里厂房的外墙已经斑驳得不像样子,就连墙体上曾经刷上的大字不少都“缺了胳膊少了腿”,步入实验区,地面上一些地方更是被油渍染得亮黑。不过,丁郁华这句话却说得掷地有声。
 
  毋庸置疑,这是一座“破旧”厂房。丁郁华坦言,从建厂之初到现在,厂房一直都没有翻新过,但就在这些“陋室”中,他把自己打磨成了一位不折不扣的工匠。“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我们厂的资金也是有限的,一股脑子钻在产品和技术的研发上,哪还顾得上环境舒不舒适,气不气派。”丁郁华解释着,他指了指身边的两台船舶减摇装置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厂里自主研发的试验品,目前正在试验阶段,不过仅现阶段,每台的成本价格就在100万元左右了。
 
  相比较“破旧”厂房而言,那些产品才是华阳重工的精髓所在,事实上,在真正了解了这些产品的价值后,还有谁会在意那些斑驳老旧的厂房呢?丁郁华感慨,在当下的社会,充斥着许多的浮躁。不少人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就好比有的企业把厂房做得漂亮又气派,可就是拿不出自己的专利和自己的产品,因此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当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再出新品、再圈钱’的循环时,坚持‘工匠精神’的企业,依靠信念、信仰,看着产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通过高标准要求历练之后,成为众多用户的骄傲。无论成功与否,这个过程,他们的精神是完完全全的享受,是脱俗的、也是正面积极的。”丁郁华说道。
 
  当前,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打造大国工匠、培育新时期的“工匠精神”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应该让“工人伟大、劳动光荣”成为一种时代新风。只有越来越多的大国工匠涌现出来,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职工队伍的素质和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水平,从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全面跨越。
 
  “工匠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提倡“工匠精神”是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亟待转型与升级,要实现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离不开对“工匠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事实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也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持。当前,在“中国制造”走出去的过程中,一些产品的质量也常常受到诟病,迫切需要提高产品质量。因此,要在竞争中取胜,关键在于提高“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只有充分发扬“工匠精神”,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大国工匠,才能打造高质量的产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走出去。
 
  “工匠精神”背后的秘诀
 
  初见丁郁华时,只见他身着普通的银灰色西装,连扣子都没有系。西装内,白色衬衫的领口和袖口更是随意敞开和翻折,真可谓凉快有了,灵活也有了。眼前这位“不修边幅”的老总,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他的身份,我们或许真的会把他忽略过去。然而,船舶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中国船舶集团科技创新先进工作者,盐城市优秀企业家等如此多的殊荣,却又确确实实来自眼前这个率性朴实的董事长。
 

  丁郁华担任企业技术负责人以来,申报专利121件,平均每年20件左右,已获授权专利64件,其中发明专利4件。他重视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使公司成为江苏省知识产权示范创建企业;他承担省以上各类科技项目9项,有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有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他开发的《海洋工程平台全回转推进器密封装置》《高性能襟翼舵》等产品获得5项盐城市、东台市科技进步奖,在他的努力下,企业获得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7个。
 
  谈及荣誉,丁郁华向我们反复地强调着两个词:专注、钻研。丁郁华干过的工作很多:木工、瓦工、铸造、电工、机工、钳工……事实上,几乎每做一项工作,他都能沉下心来研究。除了做一行精一行的基本要求,丁郁华对“为什么这样做”更时常产生浓厚兴趣,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那个年代,教学生的老师傅本身也没读过多少书,对为什么这样做更多的就是一种方法的沿袭和传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问倒了老师傅,丁郁华却不放弃,经常找机会外出,到外面大学的书摊上淘书,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究越来越多的科学原理。
 
  生活中、生产中,各种知识和原理时常被丁郁华信手拈来,他讲的并不多,却都是深入浅出的道理,很轻松就道出了“为什么这样做”的本质。如果把各种工匠技艺比作武功的话,丁郁华却是博众家之长,应该早已达到返璞归真的宗师之境。他的学历并不高,可就是凭着不断自学加上反复实践,丁郁华所取得的成就却让不少高学历的名牌大学生望尘莫及。
 
  其实,每一位工匠的崛起,都是无数次努力的积累。在工匠人的眼里,简单的一句“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虽说是传统的理念,但却传递出专业、专注、严谨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在上海电气提起生产车间的负责人吴道祥,大家都趣称他“第一能手”。简单的一句玩笑话,却透露着吴道祥深入骨髓的钻研劲儿。
 


  “其实刚到公司那会儿,我还挺自卑的,很多东西都不懂。”吴道祥坦言,早在2010年进公司之前,他就一直在本地的一些企业从事装配、钳工等工作。尽管自认为练就了一身本领,但是面对新环境、新设备,新的挑战又接踵而至。“要想在新的岗位上谋得突破,最好的方式就是沉下心来学习。”每天上班前,下班后,吴道祥都要埋在自己的书堆里研究一番,连家人都感叹,真像个“书呆子”。吴道祥的准备和积累没有白费。他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特长,成为上海电气首位机舱生产装配组长。
 
  公司发展之初,生产装配风力发电机组的经验不足,首台2MW风力发电机组客户要求10天就要下线,如果按常规模式生产,根本无法满足客户的要求。情急之下的吴道祥采用分部套生产的方法,并征得上级领导同意,采用此种班组生产模式,9天之后,首台2MW风力发电机组成功下线,创造了上海电气“东台速度”。
 
  2015年,申能临港2期28台3.6MW风力发电机组在东台基地生产。作为上海市2016度重点工程项目,他带领员工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生产装配经验不足的种种困难。下班时间,他还带头学习装配工艺,消化装配图纸,勇于创新,攻克技术难关。5个月的时间内,他的团队保质保量地完成了28台3.6MW海上风机的装配,为上海电气风电设备有限公司2016年海上风机装机量“世界第一”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经济发展新常态 呼唤“工匠精神”
 
  眼下,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初期,重视速度而非质量。如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旨在提高供给的质量与效率。而精益求精、严谨细致、专注坚守的“工匠精神”,显然契合了供给侧改革的这种内在要求。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鑫悦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车间主任张新一直从事设备维修与技术改造、设备研制和管理工作。在张新的身上,永远有着一股执著劲。
 
  张新的办公桌上,几本厚厚的专业书早已翻得破烂,可他仍然当作宝贝,“这些可都是我的老师啊。”在车间里,张新总是叮嘱工人们操作的每一个步骤必须规范、细致。他的这份执著,不是追求短期利益的粗制滥造,没有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恰恰是企业发展的助力。
 
  多年的工作中,张新发现,虽然公司加大了技改投资力度,但仍有一部分设备相对落后,且能源消耗大、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他先后参与了气门倒角机的设计与制造、E28-20型滚丝机的改造等大型技改项目。公司主导产品之一的硅油减振器,主要配件扭振块的加工设计需要的自动钻孔机床,经调研发现一是不能购置到这类专用设备,二是外购研制费用大。针对这种情况,公司决定自主研制,张新从确定方案、设计图纸、零部件加工、组装、调试到产品加工验收,全部仔细钻研和探究。他设计的机床,改变了以往扭振块孔孔深一致性较差,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问题,现在孔深一致性稳定,加工时间大大缩短,一次装夹即可完成双面各6个盲孔的加工,提高了产能,减轻了劳动强度,这一发明还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专利证书。
 
  设备制造和维修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很多技巧和经验,随着现代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提升设备保障能力,保证设备正常运转成为公司一大课题。张新表示,“工匠精神”需要传承,经济的发展也迫切地需要这种精神。他鼓励团队人员大胆实践,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外培学习,并把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与他们沟通,使他们的维修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
 
  其实,经济新常态下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工匠精神”。这是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是消费结构变化的需要,也是国际竞争的需要。
 
  当下的经济发展,需要以“工匠精神”为灵魂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淘汰粗制滥造的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现代人们的消费也不再仅仅追求“量”的增长,更注重“质”的提升,用匠心铸造的商品,以其更多的创新、人文情怀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当前,中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这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而言,其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匠精神”应该是一种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中的诚信、担当、创新和坚持,都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匠心正逐渐成为企业的又一大核心竞争力。
 
  尊重每一位工匠,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以“工匠精神”武装行业、变革思想,以良好的环境催生新时代的“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制造业工人和管理者的心灵深处,中国的制造业才会有万紫千红的春天。
 
文章链接:中国机床商务网 http://www.jc35.com/news/Detail/64088.html

产品展示

相关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