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因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无法获得最佳浏览体验,推荐下载安装谷歌浏览器!
物联网连接的无人化生产线,机械手将物料抓取到传送设备上,搬运物料的小车在生产线和仓储之间往返……这不是科幻小说中的场景,而是记者5月初在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智造”公共实训基地看到的真实一幕。
“什么是工业4.0?这就是。工业4.0是德国的叫法,在我国叫‘中国制造2025’。”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丁金昌说,这条智能生产线采用的是世界上zui先进的技术,代表着制造业的未来。
重视实训 走高端人才之路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智造”实训基地是学院与德国FESTO公司等共建的省级公共服务平台。据介绍,学院围绕工业4.0发展方向,建设了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工业机器人应用实训基地、智能制造生产线控制技术实训基地和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实训基地等。
丁金昌对记者说,制造业正在经历不断升级的过程:自动化、信息化、柔性化,接下来还将达到智能化。在智能化生产线上,AGV小车和机械手用于物流,能节省大量生产时间和人工;电脑依托大数据自动决策、判断,并对数控设备发出生产指令,避免人工的不确定因素,使产品质量不易发生变化。
今后,智能化工厂只需要少数技术人员负责生产线调试、维护以保证设备的精度,大多数低端技工岗位将被机器人取代。
不久前,浙江机电职院机械技术系主任曹焕亚调研了分布于杭州大江东和宁波慈溪等地的10多家较大规模集成商和应用商企业。这类企业对于掌握智能制造技术的学生十分欢迎,有的给应届毕业生开出10万元以上的年薪。“引进智能制造生产线门槛并不高,有资金就可以,难的是培养能胜任专业岗位的人。”
为让学生获得智能制造方面的实训指导,该学院已派出10多位教师到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发达国家接受系统培训。
“企业往哪里走,职业教育起码应该同步,zui好能领先一步。”丁金昌说,对于产教融合,机电职院要主动为浙江机电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主动为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服务,主动为技能人才升级服务。
产教融合 学生有一技之长
永康是全国zui大的五金产品生产基地与集散中心,主要以安全门、电动工具、休闲运动车、炊具等五金制造业为支柱产业,全市五金类企业有两万余家。永康职业技术学校结合地方产业经济特点,探索产教融合,达成校企两热的双赢局面。
产教融合,关键是找到校企双方需求的结合点。永康职技校先是直接从企业接单进行全真的生产性实训,后又通过成立产学研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企业借助学校的场地、设备和学生完成紧急生产任务,有技术问题找教师一起攻关;学校则将企业技术人员聘为兼职教师,聘请企业界人士参与编写校本教材,把行业标准、工艺流程、管理规范开发成实践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工学结合”中掌握实用技能。
该校校长王钟宝告诉记者,由于学校培养的实用技能性人才受到企业欢迎,所以近几年永康职技校招生火爆,很多专业三四个小时就报满了。去年,普高线以上的xin生占到总招生数的四分之一以上。
“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王钟宝说,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是分层的:小微企业对熟练操作工需求较大;快速发展的中型企业不但需要技术骨干,同时需要高素质的中层管理人才;大型企业技术改造更彻底,普通熟练工无法胜任xin 岗位,因而高级技能人才需求增长。
陈正敖是永康职技校创xin 工作室负责人,一位拥有110多项专利的“发明达人”。他说,永康许多企业生产同样产品,要脱颖而出只有靠创xin,而在创xin方面,职校学生有很大的优势。“我的很多发明灵感就来自为学生上课的时候。只要激发学生的创xin意识,他们就能想出很多金点子。”陈正敖说,学校师生有17项专利直接参与企业技术服务,且都已经转化为产品,为企业带来丰厚效益。永康职技校实际上已成为永康众多中小微企业的产品研发与技术服务中心。